无标题-2019-01-11-151

每个人在记忆里都是凭借一个标签存在下来的。

有个女孩子的标签是“气质”,因为和她交流的时候总会感觉她的气质与众不同。慢慢地这个印象就固定下来了,即使已经很久不见,回忆起来的时候还是会第一时间想起“气质”。

另一个女孩子的标签是“依赖”。因为高考过后漫长的暑假里和她发了好多好多信息,慢慢地就觉得离不开了。每个人都需要一个倾诉的对象,刚好她就是。到后来就不想让她离开了。

外号也好,个人特质也好,相遇的场景也好,只能记住标签不过是为了搜索记忆的时候提高效率而做的妥协。可是到最后或许真的只剩下一个标签。再也不见。

Read More

佐贺偶像

  1. 都是僵尸,而且各自的故事都很动人——除了肉樱。复活却只能以偶像的身份存活于世,而不能与生前的至爱、至亲之人相认,虽然是悲伤的故事,但是动画却着重表达了默默守护最爱的人也是一种幸福的意思,让人心里一暖。又搞笑又治愈,节奏把握得很好,好少见了这样的动画。

Read More

关于芬兰教育的一些想法

芬兰的教育并不提倡标准化考试,事实上,他们相当鄙视美国的PISA(Program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他们也不太热衷于让孩子们提前接受教育,而是在适当的时候,“准备好了”的时候接受教育。他们比较喜欢寓教于乐,让孩子们亲近大自然。

有时候我觉得北欧国家的人们似乎和世界上其他地区的人们思想都是不太一样的。高福利(也可能是高税收)使他们不太热衷于追逐名利,更喜欢享受当下的生活。总感觉这样的生活是很幸福的,不过既然出生在中国,那就没有太多的选择了,还是好好努力吧。

不过说实话,其实北欧的这种与世无争的感觉也造成了他们一定程度上的止步不前(?)不过这个只是一个随笔感想,我也没有特意搜一下这些资料,所以也不是很清楚啦。

推荐网址:

https://www.smithsonianmag.com/innovation/why-are-finlands-schools-successful-49859555/

Read More

关于孟加拉文艺复兴的一些思考

孟加拉的文艺复兴的主要内容包括兴建学校,取消童婚,改多神教为一神教等……其先锋人物是Brahmo Samaj。(好了这种事情为什么不去问问神奇的维基百科呢?)

孟加拉文艺复兴其实在中国叫做19世纪印度教宗教改革以及社会改革, 事实上这种叫法是比较温和的,在英文中这一事件被定性为“revolt”(反叛),实际上表明了西方对于孟加拉文艺复兴的一种态度。

当然,实际上“文艺复兴”这个词也能表明一些态度。对于孟加拉文艺复兴中的文艺复兴,可以有两种理解,第一种是“复兴”印度曾经的辉煌,第二种是在改革体现了人道主义,这和意大利的“文艺复兴”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有着一致的内核。

然而,无论是意大利文艺复兴还是孟加拉文艺复兴,他们都没有波及到中下层阶级的民众。因此,对于那些“顽固”的社会传统,比如说种姓制度,实际上并没有太大的改变。当然并不是说孟加拉文艺复兴就完全是失败的,它依然有着一定的成果,比如说废除了“sati”(烧死寡妇的一种行为);同时,它也促进了印度的教育发展(在此之前,印度并没有在教育上进行过投资)。

尽管在中国,孟加拉文艺复兴相关的研究并不多,然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孟加拉的文艺复兴是一个很好的研究殖民者和殖民文化之间的关系的素材。意大利的文艺复兴的起源中重要的一点是中世纪的宗教神学和市民的思想之间的矛盾(当然这只是其中的一点),而孟加拉文艺复兴则起源于印度传统思想和西方价值观之间的矛盾。事实上,孟加拉文艺复兴并不完全是由孟加拉自发进行的一场思想改革,其背后有着英国政府的推动。如教育改革实际上就是由英国政府提出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廉价劳动力。殖民者和殖民文化之间的冲突和融合是一个很有趣的话题,不过我觉得可能可以先看一下《Orientalism》再讨论这个问题。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