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结构
perfect competition, monopolistic competition, oligopoly, and monopoly.
完全竞争市场:
- 企业的利润限制在向投资者借钱所被要求的回报率的水平上(所谓normal profit)
- 没有一个seller占比可以大到影响价格
monopolistic competition:
- 高度竞争(因为公司多),但是不完全(因为产品差异)
- seller具有一定的议价力(通过说服消费者自己家产品是独特的)
oligopoly:
- 公司数量不多
- 每个公司必须考虑改变价格和产量时其他公司的响应
monopoly:
- 没有替代产品
- 进入和退出壁垒极高
- 如果没有监管限制,单一seller有极大的价格以及产量决定权。通常来说都会被官方监管。
概括来说,5个因素决定市场结构:
- supplier的数量以及相对规模
- 产品差异
- seller定价能力
- 进入和退出该行业的壁垒
- 价格之外的竞争程度
虽然完全竞争市场可以以最低价格提供最多的商品,但是其他的市场结构可能会更加有利于创新——比如医药行业——从而使消费者获益。
Porter’s five forces(关于market strategy的系统性研究):
- Threat of entry
- power of suppliers
- power of buyers
- Threat of substitutes
- Rivalry among existing competitors
Perfect Competition
完全竞争市场的“市场”需求曲线:
水平线说的是完全竞争市场中的每个公司所面对的曲线,而这个斜线是整个市场的需求。
根据之前的分析,MR如果是正的,升价就会带来总收入的增长,直到MR为0转负为止。而MR与价格弹性之间的关系除了用$ P+Q\frac{\Delta P}{\Delta Q} $来算,也可以用 $ \text{MR} = P(1-\frac{1}{E_{p_x}}) $来算。
决定产量需要确定cost of resources, prodution relations和supply function;将supply function 跟 demand analysis 结合起来就可以确定利润最大化的产量了。
Monopoly
实现monopoly的原因包括:
- Patent和copyright
- 控制了生产的关键资源(比如钻石)
- government-controlled authorization,比如供水供电;实质上是economies of scale
- brand loyalty
- network effects带来的increasing returns,比如微软和它的Word
Consumer surplus
定义是消费者愿意为购买所支付的最大价格与实际支付的价格之间的差异(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value that a consumer places on the units purchased and the amount of money that was required to pay for them)。
需求曲线一方面可以看成price是主动而quantity被动;但是如果在分析消费者盈余,那就是quantity是主动,price是被动,又称marginal value curve。此时就是理解为消费者愿意为each additional unit所支付的价格;
It is the sum of all the marginal values of each unit consumed, up to and including the last unit. 需要理解的是:对于$ Q_1 $这个unit,当然是没有surplus的;但是消费者买的是$ Q_1 $这么多units,所以左侧的这些units就有了surplus,就是阴影部分。
Supply Analysis
Economic costs:
- All the remuneration needed to keep a productive resource in its current employment or to acquire the resource for productive use
- the sum of total accounting costs and implicit opportunity costs
Opportunity cost:measured by determining the resource’s next best opportunity
Total cost包括所有涉及的资源的normal market return。
Perfect competition
完全竞争市场下,根据上一篇笔记,MR=P,$ \text{AR}=\text{TR}/Q=P $;同时,利润最大化的公司会选择MR=MC的产量,就是:
因为完全竞争市场里MR=P是一条水平线。由于: $\text{TC}=\text{AC}\times{Q}\\ \text{TR}=\text{AR}\times{Q}=P\times Q\\ \text{Profit}=\text{TR}-\text{TC}=(P-\text{AC})\times Q$ 根据上图可见,$ P > AC $,所以此时是存在Economic profit的;从而,在长期而言会吸引新的supplier进入。新的supplier进入市场会导致更大的供应量,从而拉低价格——相同产量的market price降低了。
这个过程会持续到$ P=AC $为止,此时Economic profit为0。
从结论上来说,长期的最终价格是AC的最低点,也就是MC=AC的位置,因为只要不相等supplier都会调整产量来实现最低成本以便达到最大收益——注意这不意味着成本最小化策略,因为使用的策略依然是MR=MC,只不过在长期而言结果相同。
Monopoly
在monopoly下,MR的斜率是需求曲线的2倍,AR跟市场需求曲线相同。
TC的公式是靠公司自己确定的;确定了之后就可以算MC,然后根据MC=MR来确定最优产量。
最优产量是必定出现在elastic区域的,因为MR大于0。如果公司可以知道自己的MC和价格弹性,也可以用这个公式来算价格: $P[1-\frac{1}{E_P}]=\text{MC}$
对于政府监管下的monopoly比如电力,定价会在P=AC处,位于完全竞争市场的$ P_C $和无监管的$P_M$之间。如果定在MC处,因为cover不了AC,就需要政府补贴了。
在长期而言:
- 如果是无监管的monopoly,就需要想办法保持进入壁垒,来防止其他公司进入
- 如果是有监管的monopoly,有四种场景
- 定价P=MC,把P跟AC之间的差值用补贴填
- 国有化;但是后续需要升价就很unpopular
- 成立governmental entity来监管monopoly,定价P=AC;但是如何确定risk-related return以及AC就成了难题
- 通过竞购特许经营权来选择一家公司做monopoly,也是定价P=AC
Price Dicrimination
First-degree price discrimination:charge each customer the highest price the customer is willing to pay。但是也有买家能够得到一个比其他structure低的价格。
Second-degree price discrimination:给买家一个quantity-based定价表,引导买家根据对自己对该产品的价值定位来买。比如批量折扣、优惠券之类的都是。当然也可以quality-based,比如“专业级”。
Third-degree price discrimination:根据买家特征进行区别定价;比如学生版和专业版。
Two-part tariff pricing:既收取会员费(即刮掉consumer surplus),也每单位产品再额外收钱(比如MC)。
收取会员费是常见的remove掉income effect的操作,由此也可以间接确定对于消费者来说substitute effect是多少。